您当前的位置为: 首页 » 大学文化 » 典型经验 »

学校40年校庆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秦治洲 魏爱平 文章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1-24 14:43:00.0

926。聊城大学校庆日。座落于西校区的文华苑外表古朴,内藏锦绣。学校改建的校史馆、博物馆、展览馆开门欢迎四海宾朋。近期,这些文化场馆陆续对2014级新同学开放,对他们进行校史校情爱校教育、历史文化教育。聊城大学以庆祝建校40周年为契机,着力从硬件、软件等方面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和推动力。

文化设施:鼎建“三馆”

历时一年半,几易其稿,撰文近20万字,集选、核用图片2100余张……综览义旨妙秀,描绘学校40年历史的精彩画卷,一层明史弘道、滋润育人的文化中心——“校史馆”簇新于师生、公众面前。展览分“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时期”、“聊城师范学院时期”、“聊城大学时期”、“校友风采”、“领导关怀”五大部分,全面展示了学校的发展变化、历史沿革和教学、科研、师资、文化、学团、交流合作、服务社会、后勤保障、党建思政、校友联谊等工作场景,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一代代聊大人艰苦创业、辛勤耕耘的足迹和场景,珍藏了历届校友的美好记忆,展现了聊城大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40年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

校史馆展览脚本编写组组长、工会主席刘树山介绍道:“校史馆布展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编写组的同志以高度负责、严谨求实、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放弃了暑假休息、外出学习等一切个人事宜,夜以继日的工作,穷尽所能,按时完成了编撰任务。此次布展不再是过去发展成就展的模式,而是突出“史”、“时间点”,全面、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历史、人物和事件。校史馆不仅在校庆期间发挥了向校友、来宾宣传学校的重大作用,而且是对全校师生长期进行校史教育的重要阵地,对激励广大师生弘扬学校优良传统、精神,汇聚同心发展学校的正能量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文华苑三层是展览馆。此次校庆40周年之际,展览馆推出了我校校友、现供职于中国书法家协会、我国当代实力派书法家郑培亮先生的个人书法作品及收藏展,观众从中可以看到郑培亮先生精湛的书法技艺、艺术修养以及“以书法的形式,阐释传统文化精髓”的不懈追求。

进入四层,便是聊城大学博物馆。该馆内含“小三馆”,中央区域为文物馆,东西两侧分别为地理科学馆和民俗展览馆。文物馆瓷器中的文明之路为主题,汇集了200余件文物,包括新石器时代的精美石器、汉代釉陶器、唐三彩、宋代青瓷器等。这些文物犹如历史的碎片,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展现了汉唐盛世的魅力、宋元明清时期华夏文明的升华。地球科学馆是一个集教学、科研与科学普及为一体的地球科学园区,包括矿物、岩石、化石三个展区,集中展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物质组成、各圈层及其演化、蕴藏的丰富自然资源,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地球科学的内涵。民俗展览馆主要展示鲁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为了办好这个展览,学校一批民俗文化爱好者到处“淘宝”,收集了一大批反映鲁西地区农耕、民居、生活习俗、民间工艺等类型的民俗实物,包括东昌府木版年画、雕刻葫芦、鲁锦、鱼山梵呗等等不胜枚举,很好地展现出鲁西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智慧和创新的结晶,折射着鲁西民众的信仰、生产生活、经济、艺术等全方面的文化。

校长马春林教授指出:“学校博物馆一方面要发挥好服务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履行大学的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体现博物馆的公共属性,面向社会公众定期开放,让这朵文明之花墙里墙外都要香”。

文化产品:凸显精神

聊城大学地处鲁西欠发达地区办学,40年来,一直在困难中办学,在发展中克服困难。前任校党委书记李喆教授在《聊大40年》文章中写道:“我们深知办好一所大学,尤其是在相对偏远和落后地区办学,有多么的艰难。但40年来,聊大人肩负责任与使命,怀揣光荣与梦想,把推动学校的发展与改革创新紧紧连在一起,艰苦奋斗,矢志不渝,薪火相传,励志创新,绘就了一幅幅敢于超越、追求梦想的时代画卷。”

值此建校40周年之际,学校特编辑《文化建设丛书》,以回顾办学历史成就,进一步总结浓郁文化、提炼彰显精神、构建人文家园,砥励师生同心同德、奋发向前。丛书包括《亲历与见证》《文化与精神》《名师风采录》《校友风采录》《青春与奉献》《观点与智慧》6种,总字数超过170万。与《丛书》一道,学校画册《画说聊大》、校报40年校庆特刊、宣传片《光耀鲁西》相继杀青,组成了聊城大学形象展示的文化产品“四件套”,为公众展现出一个丰富生动、涵蕴明亮的大学形象。


 

首批读者、文学院党总支书记王连儒教授读后谈了自己的感受:“《文化建设丛书》浓缩了学校40年办学历史中的点滴事件和亲历者乃至广大师生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共同期待。虽没有轰轰烈烈,但却平凡中见伟大;虽没有慷慨陈词,却平实中显真情。编者选取的视角和采用的表达方式,书中传递出的讯息以及撰文者的情感,透露出聊大人的朴实睿智和对学校深深的爱。画册、特刊、宣传片,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成就这一主题,对学校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精彩解读与阐释,让聊大人为学校取得的成绩而倍感自豪。”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校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强指出:“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而像文化丛书、校史馆博物馆等这些能够长久留存、具有长远影响力、感染力的文化产品、设施更是我们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学术文化月:包蕴内涵

学校党委将建校40周年校庆主题定为“学术、文化、交流”,主要庆祝活动定为“学术文化月”。自821日起,学校先后举办运河与区域社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傅斯年先生与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中原经济区发展论坛”等重要学术活动,举办“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协作会第25次年会”“大学校长学者论坛”“企业家论坛”“中学校长论坛”、聊大人书画摄影展、师生联欢晚会等文化交流活动,受到来校嘉宾、师生、各界朋友的广泛好评。各学院也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交流活动。923,化学化工学院举办校友学术论坛,来自天津、浙江、上海等地的20位优秀校友齐聚一堂,分享学术研究的成果、心得,共抒母校情怀。报告内容涉及化学、材料、生命科学、物理等多个学科,为学院师生送去精致丰盛的学术大餐、成长营养。 

国内知名评论员张洪泉先生在“中国文明网”刊登《学术文化月式的校庆传播正能量》的评论文章,为聊大校庆活动点赞。张洪泉在评论中写道:“聊城大学选择用学术文化月活动校庆,突出学校文化氛围,方式简朴节约,给学生、社会传播了正能量。近年来,一些大学宣传剑走偏锋,出现了诸如‘军训美女’‘夜店学生’‘XX西施’‘高考状元’等话题,偏离了大学的办学宗旨,忽视了大学内在的精气神。更为可怕的是,名校如此宣传,普通高校跟风,影响了整个办学氛围。在如此氛围下,聊大能推出学术文化月校庆方式,应该点赞。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上任后,倡导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反响良好。聊大用学术文化月方式校庆,是‘学高为师,身正是范’的一次创新,更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践行群众路线的一次生动实践”。评论刊发后,中国网、网易网、齐鲁网等20余家网络媒体纷纷转载报道,响应好评。

营造人文家园:明潜化人 贴心服务

聊城大学经过40年的图治办学,办学条件、教学科研水平、育人环境等不断提升,在全校营造起“教师好好教、学生好好学、管理人员好好服务”的浓厚校风,体现出一种内涵、朴实、刚健、温暖的文化与精神,“学在聊大”成为享誉省内外的文化品牌,或明或潜地影响着师生们潜心治学、向学,追求勤奋扎实、真才实学,而坚决反对投机取巧、华而不实。学校的发展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师生,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发展成果让全校师生共享,得到了师生们的肯定与拥护。

2014年,学校正式确立了文化身份标识系统,内容包涵学校定位、发展战略、校训校歌、办学精神、校风教风学风、视觉识别系统、道路景点建筑名称等,可谓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正如“文化丛书”之《文化与精神》序言中所讲,看一看那独特的“青黄相映”的标准色,您会眼前一亮;听一听“杏坛中信念在相传,崇明德重任在肩;学海里青春在点燃,求至善誓登山巅……举起你生命的火炬,聊城大学阔步向前;展开你理想的翅膀,飞向美好的明天”的校歌,您会心潮澎湃……

920,学校以庆祝40年校庆为契机,在新浪、腾讯官方微博开通线上活动“祝福聊大”,欢迎广大师生、各界朋友互动发言,得到网友热烈响应。一周时间,网友发文超过1700条,博文阅读量超过60万人次。网友“小竹梦”写道:“您朴素的身影总能感动很多人,我听见‘学在聊大’,于是我们从遥远的地方走来,走近你,聊大。你是慈母,带给我们家的温暖;你是严父,教会我们如何生存。祝福聊大!”。

为更好地服务师生,学校投资建设了东校区中轴线的南北大道,更好地便利师生出行;精心建设了“书香园”等区域内的多个休读点,为同学们的读书学习提供良好环境;在东校南门安置了彩色显示屏,定期不定期播放节目,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建设了一批蘑菇状信息粘贴柱,用于师生日常生活信息的张贴需要……学校更是下大决心、气力拆除了东校区内散乱失序的路边商铺,将其集中化,建设了应有尽有的“大学生生活服务中心”,为同学们提供“一站式”服务……101,来校参加同学十年聚会的理工学院通信工程系20002班的同学纷纷感叹:母校越来越漂亮、魅力了!他们响应校庆办发出的倡议,和中文系2000级、数学系86级等校友一道,积极为学校“书香箴言文化长廊”捐献文化展板,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展板上有他们为师弟师妹推荐的经典阅读书目,也有与后学们分享共勉的人生箴言。置身其中,一一品读,一股股恺切、温暖之风扑面而来。

 

目前,聊城大学正驶在全面推进内涵建设,争创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快车道上。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精神和学校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不断推进完成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助力学校成为师生、公众称道、受社会尊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22.6K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