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为: 首页 » 大学文化 » 典型经验 »

秀美的画卷 永远的丰碑——读《聊城大学文化建设丛书》

作者:邢培华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01-20 14:36:00.0

 
2014年是聊城大学建校四十周年。40年来,学校历经山师分院、聊城师范学院、聊城大学三个发展阶段,由师范院校一举而跨入综合性大学的行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是我校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硕果,是几代聊大人艰苦努力的结晶。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深刻地说明了聊大正值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为总结学校40年的发展经验,学校编辑《聊城大学文化建设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分为《亲历与见证》《文化与精神》《名师风采录》《校友风采录》《青春与奉献》《观点与智慧》,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丛书”的编辑与出版,全面展现出学校发展的秀美画卷,是学校发展史上永远的丰碑。
手捧沉甸甸的“丛书”,闻着书中散发出来的阵阵墨香,不禁激动不已。掩卷遐思,深深地感到“丛书”具有全面、翔实与情真的特点。
所谓全面,即是说“丛书”所记载的学校发展历史非常全面。“丛书”分为六册,各册内容各有侧重,相对独立,同时又构成“丛书”的整体。《亲历与见证》收录了36篇多为退离休老同志的回忆文章,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了学校初建时期的艰辛与努力,个人辛苦努力教学与科研的经历,以铁的事实说明了我们学校的发展,绝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教学结构、办学层次、人才高地、教学科研装备,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学校文化发展的整体发展。《文化与精神》以8个部分收录了62篇文章。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统领,这本书呈现了一代代聊大师生青蓝相继、薪火相传,共同创造的文化,闪现着“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聊大精神,闪烁着尚德崇贤、知行合一,追求活力与内涵、科学与创造的优秀传统、时代与现代精神。《名师风采录》收录了54位教学名师的事迹。我们庆幸学校有一大批省内外知名的教师。他们铸就了学校发展之魂,铸就了“学在聊师”、“学在聊大”之风。《校友风采录》展现了64位聊大校友的事迹。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6万名毕业生,他们或执教于痒序,或活跃于文坛,或献身于科研,或施才与政界,或投身于军营,或求学于异域……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64位正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青春与奉献》收录80位学子的事迹,涉及到多个学院诸多专业,但较多的是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事迹,说明了他们的青春是充满激情、充满创新、充满梦想的,也说明了聊大学子志在四方,也是为祖国、为社会奉献自己青春的真实写照。《观点与智慧》是从《聊城大学报》近10300多期《聊大论坛》中选录的46个专题文章的精华。多年来,学校坚持思想教育,针对社会、教育和众多问题进行讨论与论证,从而吸引了一批批师生参加,许多学子从中广泛汲取了精神营养,增长了才干,丰富了智慧,从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广大学子成长、成才、成人的见证与标志。
所谓翔实,即是说“丛书”的内容丰富而细实。为此,“丛书”的编写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为指导,以真实的事实为根据,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统领,动员大家分头写作,层层把关,尽量发掘出学校发展的历史经验与亮点,把学校发展历史进程中那些感人的事迹、感人的成绩、感人的精神、感人的成果尽量展现出来,给学校的广大师生以真诚的教育,以达到全面总结学校发展经验的目的。其次,得益于“丛书”的成功策划。“丛书”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总主编,各册书籍由学校的副书记或副校长等担任主编,并分别配备编辑、组织与撰写人员。第三,注重编写体例的完整。“丛书”是一个整体,有着整体方面的要求,其6本分册又各有自己的体例。在保证各自体例相对完整的情况下,共同构成“丛书”的整体框架。可以说,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特色,从而也使“丛书”整体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第四,注意选择材料精当。40年的历史发展,材料相当丰富。各文章的作者,大都经过了精心的材料选择工作。在写作与组稿的过程中,有的查阅了学校档案,有的查阅了个人日记,有的查阅了自己的科研成果,有的查阅了校报,有的因为老师们年龄与体质的关系,由师生进行了精心的采访与口述……,形式多样,不一而足。正是在广泛征集与收集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筛选与梳理,才最终形成了“丛书”。第五,历经反复斟酌修改。在“丛书”的编辑与写作过程中,大多数文章都有过时间长短与次数不等的反复修改与斟酌过程。有时为了一件事情的经过,有时为了一个人的人名用字,有时为了一个词句的适当与否,往往要经过多人多次的修改,有的还要详细地了解有关知情人,甚至要到社会上去进行调查与了解,直到明确无误。为使稿件编辑的更好,各册书稿形成后,还特地安排了文字水平较高、了解实际情况较多、内行的同志们再进行通读,然后提交出版社,进行审读校对与出版。第六,得益于群策群力。“丛书”的写作队伍中,既有耄耋之年的老教师,也有来校多年至今仍然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老师,还有已经毕业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聊大学子,其参与者至少不下几百人。究其学历层次来讲,既有博士、教授,也有讲师、教员,还有从建校之初至今一直工作战斗在第一线的工人师傅;究其工作性质来讲,既有长期从事教学的老师,也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志,还有从事管理工作、图书馆工作、档案工作的同志们;既有在岗工作的同志们,也有退离休的老同志;涉及面相当广泛。大家齐心协力,树立了要把“丛书”编好的决心和信心,一心一意地把这项工作搞好,因此,完全可以说,“丛书”的编辑与出版,是群策群力的结果。
所谓情真,即是说“丛书”所反映广大师生对于学校发展与教育事业的深情厚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建校之初老教师的创业之情。建校之初,山师分院时期的老师们,有的是奉命而来,有的是动员而来,有的是个人报名而来,有的是从外校外地毕业分配而来或陆续调来,虽然他们来校的个人情况有所不同,但他们来校创业之情几乎是一致的。当初由山师到聊城的多数老师,带着山师老师的水平、山师办学的模式、山师管理的方式,使我校一开始就建立在本科院校的起点上,所以许多人当时都拼着命的搞教学搞科研,努力提高学校的发展水平,为学校以后几十年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二,老教师对学校发展的奉献之情。教师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动力与财富,学校之所以不断地发展壮大,最主要的是老师们的辛苦与努力。学校的发展,得益于他们为学校的发展奉献之情。“丛书”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用当初老教师自己的话来说,当初兴办分院,是学校选择了他们,但当他们取得了一定成绩时,他们又摈弃了高官厚禄的诱惑,果断地选择了聊大。有的老教师,虽然病魔缠身,仍然笔耕不缀,青灯黄卷,孜孜求取,依然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很大成绩,一心一意地报效学校。他们的事迹代表了聊大教师对学校的奉献之情。其三,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之情。我们学校的发展得益于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回想当初,我们学校教师人数很少,有的老教师往往要同时开出好几门新的课程,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有许多老教师把自己熟悉的课程转交给青年教师,而自己则独辟蹊径,另行学习,开出教学需要的新的课程。他们手把手的扶持青年教师上马,然后再送上一程,他们视培养青年教师为己任,使得我校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的梯队,往往把年轻教师培养的成熟了,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到达了退离休年龄。他们这种毫无私利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顾全大局、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聊大传统,践行了“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这是我们学校之所以发展壮大的传家宝,同时也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四,聊大人的爱教爱学之情。我校素有“学在聊师”“学在聊大”的传统。聊大的“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教师好好教、学生好好学”已经成为好的传统和校风。很多毕业生都有着深厚的母校情结,这是因为他们在学校学到了较好的专业知识,受到了很好的培养与教育。其五,广大校友对学校的怀念之情。截至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培养了16万余名学子,这些学子分布祖国各地,有的在海外发展。这些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他们是学校的宣传员。饮水思源,他们难以忘记学校对他们的培养,难以忘记培养他们的老师,反映了他们对学校的怀念之情。其六,关注学校的发展之情。母校的发展,牵动着广大师生。几代聊大人、全体师生、退离休的同志们、广大的毕业生时刻关注着学校的发展,是学校的发展把大家的拳拳之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丛书”的许多文章,充分地表达出这一浓浓的情结。

我们衷心祝愿,聊城大学的明天更加美好,明天的聊城大学更加灿烂辉煌!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22.6K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