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为: 首页 » 大学文化 » 典型经验 »

让文学之花芳香沁人——聊城大学十年校园文学文化建设

作者:校园文学与文化研究会 文章来源:校园文学与文化研究会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06-24 15:43:00.0

 
聊城大学高度重视文学艺术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除在全校开设《大学语文》公共课及20余门文学类通识核心课、素质课外,校院各级党团组织、师生团体积极依托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文化活动。经过十年来的用心建设与经营,学校校园内洋溢着文学的芳香,校园文学成为滋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食粮,成为聊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闪亮名片。2011年,聊城大学被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评为“全国示范文学校园”。此为全国高校首家。
一、每年一本书,推出师生精品力作,推介创作研究人才
2006年,聊城大学20位师生以“时空的行走”“生命的行走”“心灵的行走”为主题,推出原创文学作品集《行走的文学与思考的文士》;2007年、2008年,校园文学与文化研究会连续精选本年度师生创作的优秀作品,结集印制《聊城大学优秀文学作品选》;20092011年,学校相继推出康健、杨玉霞、张型锋、榛莽、王冬等20位优秀校园诗人,分别辑成《十人诗选》《十人诗选(第二辑)》;20102011年,校园文学与文化研究会致力精品创作、研究工程,推出《聊城大学优秀文学作品选(19842008)》《文学创作与鉴赏理论文集》;20122013年,相继编印发行《文道》《校园文化手册》,作品交流至国内几十所中学、大学;2014年,与校宣传部一道,编印《观点与智慧》《文化与精神》,两书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印制发行。
聊城大学在组织校园文学创作、研究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在省内外有知名度的文学创作、研究者。教师方面,布茂岭老师跻身中国当代著名辞赋家行列,被辞赋界誉为“七贤”,现任中国辞赋家联合会副会长,著有《布谷鸟辞赋集》(黄河出版社2010年版)等多部著作。当代著名辞赋家、中国辞赋家联合会主席潘承祥先生赞其作品为“中国高校第一赋:痒辞腾誉,雅正典丽;黉赋扬蕤,雍容华贵。”康健老师著有《情绪·印象·感觉》《二十四节气歌》《丰年》等文集8本,为文,景、事、情、理浑然交织,风华清靡,称心而言,风味醇茂,旨超绵远。李明蔚、杨连民、王秀清、刘广涛、秦治洲、齐如林、王黎、张兆林、宋来莹、马丽娜等老师多著有个人文集,作品在《中国诗词选刊》《青年教师》《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刊报发表。秦治洲等老师编著的《文学创作与鉴赏理论文集》荣获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评选的全国校园文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学生方面,代表人物如2006级学生张型锋、2010级学生王冬、2011级学生陈昂等。张型锋、王冬为我国当代80后实力派诗人,分别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校期间便分别有个人文集《大地的骨刺》《没有回家的马车》问世,作品见于《诗刊》《诗歌月刊》《星星》《中国校园文学》《青春》《散文诗世界》等国内知名文学刊物,并入选《中国年度诗歌》《新世纪文学选刊》《新世纪好诗选》《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等多种文学选本,获中国红高梁诗歌奖校园诗人奖、中华诗歌节作品一等奖、全国高校文学奖等重要奖项。毕业后两人亦是笔耕不辍,佳作频出,并有文集公开出版,作品时见国内文学刊报。作家、评论家李少君先生评论张型锋的诗“情感诚挚而饱满,诗风健康而端庄,诗歌中呈现世相纷纭,万千变化,但他坚守内心的一份纯净,那种心灵的细微的悸动,让人怦然动心。”著名诗人林莽等组成的“红高粱诗歌奖”评委会在授奖词中评价:“王冬的诗歌取材于有切身体验的乡村生活,具体、质朴,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体验。”陈昂,现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参加中国诗歌大赛获冠军,2014年荣登“搜狐教育年度诗人排行榜”第二名,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协会会等发起的“中国作家金牌榜【90后专辑】”评选活动中位列第三位。著有《时光似空 耳畔有风》等多部著作,十分畅销。作品文风优美,朴实飘逸,思想阔达,哲理性强。其他每年都有一大批同学的作品见诸报刊或在文学竞赛中获奖,还有部分同学的个人作品集编印交流、发行。
二、每年至少新推一项精品、大型文学文化活动,让参与的师生受益成长
聊城大学各级组织、团体除每年举办各类主题征文、文学讲座报告外,校园文学与文化研究会、文学院、九歌文学社等组织团体或单独或联合,相继推出“诗歌节”(2004年始)、“文化苦旅”采风(2005年始)、“话剧公演”(2006年始)、“诗咏聊大”“年度优秀原创文学作品选编”(2007年始)、“经典(原创)诗文诵读”(2008年始)、九歌文学奖评选颁奖(2009年始)、校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校园文学项目2010年始)、“电子文学杂志”“文化台历制作”(2011年)、“现代寓言故事创作”(2014年始)、“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系列活动”(2015年)等。
 学校每年举办的诗歌节“经典(原创)诗文诵读会”“读书节”等让青年学子拥抱文学,拥抱青春,感受诗意,陶冶情操,升华人生。不定期举办的话剧编排公演,观者如潮,反响热烈。如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5周年,编演其同名小说《风波》《奔月》话剧,受到师生广泛好评。“诗咏聊大”活动产出的诗、词、赋、记、铭等文学作品赋予校园自然景观以人文内涵、光华,增强了环境育人的能量。师生优秀原创文学作品的不定期表彰、年度优选编书以及三年一度的九歌文学奖的评选表彰活动,激发了广大师生的创作热情,并在创作、交流中提升参与者的思维、文字能力、综合素质。“电子文学杂志”的制作,“现代寓言故事”的集体创作,对广大文学创作者构成了挑战,更激发着他们的潜力与创造力。
三、文学团体、阵地不断壮大,师生作品发表、获奖不断,影响力不断增强
聊城大学重视校园文学氛围的营造和文化环境的创设,不断加强文学团体、阵地的建设。目前,学校专门的文学文化团体有校园文学与文化研究会、山湖文艺部落、九歌文学社等;专门文学阵地有校报文艺副刊《栖凤林》,《文道》《九歌》等社团报刊,聊大文学网“寂寞百合”(http://wenxue.lcu.eu.cn)、各类文学讲堂以及利用新媒体建设的QQ群、长期主持的微博话题栏目#校园文学#、开设的微信公众号“聊城大学校园文学”等。
十年来,聊城大学文学团体、师生高扬“延斯文于一线、励志节于千秋”的文学旗帜与精神,秉承“情趣情怀、大言大道,追求审美性与超越性”的文学创作观与“高雅师生、生动校园,追求丰富性与品质性”的文学活动观,追求真善美,激情对待生活,真情对待文学,热情对待文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十年来,学校的文学社团、阵地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学生社团——九歌文学社在第二届中华校园诗歌节上被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评为“全国十佳文学社”;2008年,聊大文学网组织的“培育网络文学 服务校园文化”活动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微信公众号“聊城大学校园文学”的关注订阅人数不断增加;秦治洲老师在微博主持的“校园文学”话题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与此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动员师生参加征文竞赛、报刊投稿,师生平均每年在校内外正规报刊、媒介发表文学作品2000余篇,在省级以上各类文学竞赛获奖人数超过100人次。刘东方、刘广涛、郝学华、杨连民、张厚刚等老师著有多部文学理论研究专著,研究作品见诸《文学评论》《文艺研究》《齐鲁学刊》《社科纵横》等核心刊物,刘东方教授为山东省首批签约文学评论家,秦治洲等老师编著的文学研究论文集获全国校园文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十年来,聊城大学校园文学影响力、美誉度不断增加,2011年,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授予聊城大学“全国示范文学校园”荣誉称号。
 
地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聊城大学虽然建校时间短,却拥有一批批热爱文学的师生,他们高唱文学之歌,青兰相继、薪火相传,他们勇立潮头、百舸争流,他们同心勉力、负荷事业,不断书写校园文学新的篇章,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奉献自己的热血和力量。
      
      附图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63d6b30102vxbk.html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22.6K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