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为: 首页 » 大学文化 » 理论探索 »

构建和谐教育 建设“六大校园”

作者:姚宏昌 文章来源:红旗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17 00:00:00.0

构建和谐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构建和谐教育,要着力抓好“六大校园”的创建。

(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生态校园、数字校园、文明校园、人文校园)

一、建设“平安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基础。

建设“平安校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点突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平安校园”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生命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让他们认识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能够懂得珍惜生命,挖掘生命潜力,提升生命质量,使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发展。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帮助他们矫正各种不良心理倾向与行为,树立并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还要让学生知晓如何实现个人与家庭、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培养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对他人有爱心,对社会有责任心的心理品质。

生命教育对于教师而言,要树立教育要直面生命、关怀生命的思想。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必须做到心中想“人”、目中有“人”、一切为“人”;开展每一项工作,都要从关爱学生生命的角度去思考、设计、实践,不能忽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有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思想和胸怀,履行教育使命。

生命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牢固树立“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组织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要求做到工作预案周全,环环措施落实;平时以防为主,关键时监督到位,杜绝事故隐患。要建立健全保障学校师生身心、财产安全的长效机制;做到人人有意识。人人负责任,应急有保障,追究有依据;还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互相衔接、相互补充、有机贯通的途径和办法,共创良好育人环境。

二、建设“书香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根本途径。

建设“书香校园”,就是要崇尚良好的校园读书风气,倡导师生共同重视读书,让读书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让书籍成为师生成长的养料、进步的阶梯。

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读书学习的空间。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学习,意味着受教育。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读书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读书是教育最本质的活动;读书是发展学生智慧的最基本的途径。这与国际组织OECD评估学生发展的模式是吻合的。该组织认为对学生发展应从三个能力角度来评估:第一是读书能力,第二是科学能力,第三是数学能力。读书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学生成长的重要标志和未来学习的重要模式。

读书是教师精神成长的重要源泉。教师应通过读书来完成三个层面的追求:首先是生存的层面;第二是事业的层面,把工作当成事业完成,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第三是美学的层面,有超事业的理想境界,追求真善美,为社会立功、立德、立言。教师读好书是指导学生读好书的前提,如果一位教师能把“让读书成为习惯”的思想理念植于心田,活到老,学到老,养成良好的、持久的读书习惯.那么他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智慧进发,情怀豁达。他的精神生活会充满阳光,并让其学生受益终生。

建设书香校园,校长的作用举足轻重。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而且要打下厚重的教育理论功底,能洞悉教育问题,把握办学方向;校长是教师的领袖、学生的导师、社会的楷模。校长要具备上述素质,其源头活水必然是自身持续不断的读书学习。另外,校长应倡导校园的读书风气,有计划地指导师生读书。每年都要安排专项经费添置学校的图书报刊资料,要向师生全面开放图书馆、微机室等供阅读的资源和设施,使师生在闲暇时能方便地检索、阅读到自己最需要的养料,让书香弥漫师生的生活时空。校长还要倡导和鼓励师生通过读书,结识思想的伟人,结交理论的巨人,寻觅文学的大师,争做抱负宏远、服务社会的人。

三、建设“生态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基本保障。

建设“生态校园”,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平衡、维护校园生态环境的目标出发;从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的原则出发,充分发挥校园环境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之功能。学校在规划校园建设。选择各种教育教学设施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使校园的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相统一;让楼堂馆所、花草树木富有诗意,让每一处景物、每一堵墙壁“表情达意”。

在具体的实施中关键要突出特色,富有个性。一所学校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局部建设.都应有鲜明的特点,建筑物的设计和环境布置要有色彩、造型上的突破,形成与办学目标相一致的个性风格、富有个性特色的校园,构成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乐园,漫步其中,心旷神怡。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主题要鲜明;学校是教育场所.也是传承文明的文化场所。现代校园一定要有文化意蕴。其主题要充分体现校风校训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在校园里,大到校舍布局、风格;小到墙语、标牌,都要尽可能将主题精神贯穿其中。让师生员工走进校园就能鲜明地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灵魂”存在,置身其间就能主动认同,“如人芝兰之室”,接受着潜移默化的熏陶。

四、建设“数字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现代手段。

建设“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校园环境(教室、办公室、设施设备等硬件)、资源(电子图书、课件等软件)和活动(教学、教科研、管理、服务等)的数字化,在有形的物质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虚拟的数字空间,让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在时空维度上拓展,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充各种教育功能,实现教育过程的现代化,达到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目的。“数字校园”应是一个整体而全面的体系,包括信息管理、网络安全、网上办公、网上教学、数字资源等多方面的功能。

“数字校园”的建设主要包括环境建设、教育资源库建设、信息化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四个部分。

第一,网络环境建设(建网)。配置足够数量的硬件设施,选用合适的软件应用平台。硬件建设要重视规划,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软件建设要根据教学及管理的需要购置或开发。

第二,教育资源库建设(建库)。它包括数字图书建设(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题库、案例库)、教学资源库建设、学校基础数据库建设(含学籍成绩库、师资信息库、教科研信启,库、设备财产库、财务数据库、办公文件库等)。教育资源库是开展“数字校园”应用的核心,缺少资源库的“数字校园”,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第三,建立相关制度(建制)。必须制定一套完善的促进”数字校园”建设的管理制度。比如对参加培训的强制性措施;对教师积极进行课程信息化改革和积极参加贤源库建设的鼓励措施;网络安全措施;学校对信息化投入的经费保障措施等。

第四,及时培训人员(建队伍)。建设“数字校园”,人是决定因素。首先要提高认识,其次要懂技术,因此技术培训是不可少的.应该是先行的。培训内容也应该首先从信息化时代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方面开始,再进一步普及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多媒体应用、网络操作等信息技术。

建设“数字校园”还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克服“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应用”的错误思想,否则再多的投入也只能是浪费。其二,“数字校园”建设要与“六大校园”其他内容的建设有机整合。如基于网络的数字图书馆,可以作为书香校园的建设内容之一;基于网络和短信的家校通能实现学生电子考勤和家校信息沟通,可以作为平安校园的建设内容之一;通过学生团队建设的学习、娱乐、交流网络平台,可成为人文校园建设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载体。

五、建设“文明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综合目标。

建设“文明校园”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是良好校风形成的有效抓手。建设“文明校园”,旨在营造文明、健康、高雅的校园环境,形成蓬勃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氛围。在实施步骤上要求:

第一,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办学;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第二,培养严谨良好的教风、学风。建设“文明校园”.要始终把教风、学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忠于职守,教书育人,体现“爱生、乐教、务实、创新”的教风。贯彻教育公平原则,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教师高尚人格的体现。“爱生”是基础,“乐教”是表现,“务实”是关键,“创新”是源泉。学生要尊敬师长,勤奋好学,遵纪守法,形成“乐学、博习、精思、躬行”的学风。“乐学”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开启人文智慧;“博习”在于顺应时代潮流,广泛汲取知识,培养提高能力;“精思”在于融会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躬行”在于勇于实践,增长才干。

第三,养成高尚文明的行为习惯。加强师生的道德规范教育.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培养文明行为习惯。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集体主义精神为准则,以“三德”内容为 基础,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传统美德,注重明志修身。教师在不断改 造主观世界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祖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四,营造健康浓厚的文化氛围。建设文明校园,要营造出思路新颖、构思精巧、积极向上的高品位校园文化,使师生员工受到健康高雅、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和熏陶。学校的小环境应与社会的大环境互动互助,成为社会文明的示范窗口。

六、创建“人文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最高境界。

创建“人文校园”,应倡导两种理念:一是个人与他人和谐相处。任何个人都有生存、发展、享受的需要,理应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但满足个人需要必须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二是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辅相成,两者不可或缺。每个人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要自觉履行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应遵循这种理念,让人文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成为师生修身齐家、奉献社会的精神依托,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晟高境界。

创建“人文校园”,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管理者,不但要善于用科学、规范的制度管理,还要探索人本管理的新路。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内化为师生的人格信念,转化为师生的共同愿景,落实到师生的工作实践中,让他们无时无刻地汲取学校丰富的人文精神。作为管理者,要用自己的入格魅力吸引人,用表率作用感召人,用民主作风尊重人,用真诚关心打动人,让教职工产生被信任、被尊重的情感体验;形成上下同心,“情投意合”,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创建“人文校园”,就是要让每位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是大家的学校,事业是共同的事业,校兴我兴,校荣我荣:只有学校得到发展,教师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工作是平凡中见伟大,细微中见精神。教师的可敬之处,在于选择了“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他们的精神是富足、快乐的。

师生关系是“人文校园”的重要内容。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师生是工作的主体。师生问所结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对激发和培养师生双方的创造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师生人格上的平等。主体地位上的平等。才有师生关系的和谐。只有确立了师生平等的观念,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才会得到真正的落实。

学校、家庭、社会在和谐教育中发挥着“三位一体”的作用,支撑着教育和谐健康持续发展。创建“人文校园”,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协调整合

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积极探索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参与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制度平台和保障机制,使社区和家庭享有对学校

办学较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评议权,按照“人本性、民主性、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的原则、尝试建立新的充满活力的学校管理和

评价方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的优质教育需求。

(作者系浙江省衡州市教育局局长)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22.6K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