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为: 首页 » 精神文明 » 文明创建 »

心中永存榜样决心 行动永续成效力量

作者:ldxcbu 文章来源:红旗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05-24 00:00:00.0

聊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绚丽。自古以来,鲁西人民便表现出敦厚朴实而不愚巧、奋发进取而不保守、爱国忧民而不自私、志存高远而不失本色的人格品质。鲁西地区可谓地灵人杰、英模辈出。一代名相王旦、千古奇丐武训,抗日爱国将领范筑先,当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全国模范检察官白云,著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身残志坚的“当代保尔”张海迪、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活雷锋”陈金良,全国劳动模范张国忠、田洪勋等,都生长于斯或从这片土地走出。在这些英模身上,一个共同突出的表现便是高尚的道德情操。

聊城大学植根聊城办学近四十年,一方面时刻受到鲁西文化潜移默化的濡染浸润,另一方面主动自觉地学习、弘扬鲁西文化和英模精神,将其转化为强大的育人资源。更重要的是,聊城大学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各级组织、广大教师以坚定的信念决心,坚持将德育工作、教书育人工作抓实抓好,成效显著。

一、道德文化建设求真务实,成果坚实丰硕

“敬业、求实”是聊大的校训,“敦厚、奋进”是学校的精神;“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为人师表、自尊自律,严谨治学、勇于担当 ”是聊大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爱国家,爱集体;守公德,尽义务;与人善,乐助人;重然诺,守诚信;人之美,在心灵……”是聊大学子口口相传的文明公约……聊城大学大学文化建设的首要建设任务是“精神文化”、“校风教风学风文化”、“学术文化”,其中道德文化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份量。

学校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坚持“文明立校、道德立人”,矢力抓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抓好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德育工作、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各项工作务实扎实;道德文化建设“虚功实做”,求真务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上级组织的诸多表彰和校内师生、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04 年,我校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山东省德育评估考核;

2005 年,我校被省委高校工委确定为山东省贫困生工作研究基地;

2007 年,我校被省委高校工委评为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 4 月 12 日 ,《人民日报》以《楷模引领人生路??聊城大学发挥地缘优势做好德育文章》为题长篇报道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做法和成效; 8 月 28 日 ,省委高校工委下发《关于转发聊城大学〈充分利用地方德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向全省高校推介我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经验。同年, 我校还作为山东高校唯一代表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总结表彰大会,进行了经验交流;

2007 年,聊城大学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成绩优秀,专家组对我校的德育工作特色表示充分肯定。评估组组长、云南大学校长吴松教授讲道:“ 我们为聊大人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精神所感动;我们为聊大人朴实无华的风格所感动……”;

2008 年,我校作为全省 2 所高校之一,被省委高校工委评为山东省德育先进高校。 5 月 2 日 ,《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 要做雄鹰翱翔在西部?? 聊城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建功立业纪实》为题长篇报道了我校大学生积极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事迹;

2009 年,我校被省教育厅、教育工会被评为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山东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2011 年,我校被省委高校工委确定为山东省高校慈善文化研究基地,被省纪委确定为山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学校团委连续被团中央评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同年 4 月 19 日 ,我校在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电视电 话会上作为全国唯一的高校代表做典型发言。 5 月 18 日 ,《中国青年报》以“聊城大学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为题,对我校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深度报道;

2012 年,我校近几年着力建设的“ 高扬主旋律,打造青年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聊城大学构建多元一体的网络思想教育阵地”项目,被教育部、省委高校工委评为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大学生志愿者“西部建功行动”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

…… ……

一路走来,聊城大学不仅赢得了众多的荣誉表彰、媒体关注报道和社会各界赞誉;“聊大有爱”“温暖家园”“文明校园”的形象彰显较著,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层出不穷。

每一次上级组织有号召,国家有灾难,校内有重病患者等情况,聊大师生总是慷慨解囊。近五年来,聊城大学教师“爱(慈)心一日捐”数额超过 120 余万元; 2008 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聊大师生合计捐款 110 余万元;文学院 2006 级同学王宁宁患白血病,全校师生仅 2007 年 11 月 25 日 一天时间捐款便超过 13 万元,受到山东省人口计生委党组的高度赞扬,诸多媒体关注报道。……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扎扎实实地做好贫困生资助和“励志、诚信、感恩”等主题教育育人工作,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涌现出一批批自强不息的优秀贫困生典型。

每一次学校有重大任务、活动,全校师生便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抗击“非典”、全省第 11 届大学生运动会筹备、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等,不一而足。丰盈的自觉品质和奉献精神让大家彼此鼓舞、感动。…… 在聊大,“积极健康、文明向上”是广大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同学们团结、友爱、互助、乐于分享、助人为乐,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

二、道德模范人物层出不穷,事迹实在、可敬

因为学校的扎实工作和广大师生的自觉、上进,聊城大学的道德模范层出不穷,他们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层面的表现可圈可点,令人起敬。

目前,聊城大学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思想政治先进工作者 10 位,全省高校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思想政治先进工作者 10 余位。他们业务精湛、敬业奉献、精神光大,受到同事、同学们的普遍好评。

现任菏泽学院中文系的教师张连义,永远忘不了他在聊大艰难求学时,文学院 石兴泽 老师给予他的无私帮助和关怀。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上完课后, 石 老师把他喊到家里,“强迫”他拿走一些生活、学习用品。 石兴泽 老师还非常注重将德育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切实做好既教好书又育好人的教育理念。 91 届毕业生马千里等许多学生至今记得石兴泽讲授《关汉卿》时的情形:“作为一个古代文人,关汉卿路见不平、不顾个人安危为贫苦百姓鸣不平,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窦娥冤》……我们作为现代知识青年,理应担当道义、关心疾苦,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每每忆起,犹在耳畔。

从 1999 年起,历史文化学院的 陈德正 老师便开始了多媒体教学。其时电话上网慢,为制作课件,他经常在深夜、凌晨人少的时候上网下载图片资料。由于做幻灯片和扫描图片长时间使用鼠标,他的右胳膊一度疼得抬不起来。 陈 老师设计开发的“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网”( http://www.cawhi.com/ ),其海量资源在国内很少有历史专业网站与之相比,点击量超过 340 万人次,成为国内外知名学术网站,影响遍及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每每观看视频、影片后, 陈 老师都会充分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教育以及生态环保、文明教育等,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 陈 老师从不计劳动量、名利,牺牲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为学生网上测评、辅导作业,答疑解惑,赢得了受教学子的衷心爱戴。

退休教师单立洽和 韩立群, 都年已 70 多岁,儿女都不在身边。韩立群老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生活中,他们互敬互爱,和谐美满。退休后,他们始终心系学校发展,积极发挥余热。两位老师积极参加学校离退休工作处组织的“为学校献计献策”、“关爱下一代”等各项活动,韩老师还长期担任学校教学督导员。两位老人身体均有病, 每月药费 2000 余元。但 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两位老人总是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从物质精神上关心他们的成长,仅资助已达 3000 余元。 2008 年 5 月,他们被聊城市妇联评为“聊城市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2012 年,韩立群荣获山东省老教授新贡献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建校 30 多年来,聊城大学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合格以至优秀的人才。聊大学生在校期间勤学耐劳,能吃苦、肯奉献,这一点在全国知名的学生学风和开风气之先的每年一次、为期一周的大学生劳动实践课以及师范类学生坚持到地方农村小学顶岗实习支教一个学期等便可见一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均有专题报道。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他们往往以朴实认真、扎实肯干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聊城大学的大学生树起了志愿服务西部、到西部建功立业的烈烈大旗。“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是聊大学生的诤诤誓言。截至 2012 年,聊大共有近 500 名大学生参加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数位列全国首位。他们扎身西部建设,传播现代文明,用执着和坚强践行着青春的誓言,在辽阔的的西部边疆奉献、奋斗、成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大学生、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求,谱写了一曲生动光采的青春之歌。涌现了“西部最美的彩虹”孙宗清、“感动山东人物”提名奖陈之海等一大批优秀志愿者先进典型,多人次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奖章。此外,张鲁、陈秋月、张乐乐等 5 位同学还远赴利比里亚志、泰国服务,张鲁、陈秋月荣获志愿服务海外奖章,受到利比里亚总统接见;张乐乐等 3 位同学被誉为“来自中国的天使”。

在聊大,每个学院都有“学雷锋、做好事”性质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做好人、做好事”“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聊城大学“雷锋义工队”、“五里墩繁森希望小学义务支教服务队”、“本禹党支部爱心摇篮助学服务队”、唐典诚等国防生、“带着母亲上学的孝子”郑忠伟等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截止到目前,“雷锋义工队”已与 90 余个孤儿、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护等爱心活动;建立爱心服务基地 150 余处,开展关爱残疾儿童、义卖义捐活动等 1000 余次。他们活跃在鲁西城乡, 用爱与奉献践行传承雷锋精神 ,致力为弱势群体送去温暖……在帮助他人的同时,队员们也不断提升自我,先后涌现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厉成晓、“山东省大学生公益之星”房承明、智斗歹徒的贾军、勇救落水儿童的付美玲等一大批优秀同学。雷锋义工队的事迹激励着身边的大学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同学投身公益事业,目 前队员已近 400 人。 他们的宣言 是:“没有繁文褥节,没有条条框框,没有等级之分、只想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日报》、山东电视台等诸多媒体多次报道雷锋义工队的事迹。 2012 年 9 月,雷锋义工队被团省委授予“雷锋号”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成为入选“学雷锋”双百巡回报告团的唯一一所高校义工队伍。

自 1995 年,聊城大学文学院每年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到五里墩繁森希望小学义务支教,至今已经坚持了 16 年。 16 年来,该院共有 200 余名优秀大学生参加活动,辅导小学生 2500 余人,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2007 年,支教队被团中央评为“全国百支重点团队”,《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多次关注报道。

唐典诚,聊城大学 2008 级国防生。 2011 年 5 月 31 日 , 唐典诚和其他 400 多名国防生一道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2012 年 4 月 24 日 ,唐典诚义无反顾地为浙江省一名患白血病 16 岁男孩捐献了骨髓造血干细胞。 毕业时,唐典诚主动提出申请到艰苦地区工作,成为首批进入西藏工作的 4 名国防生之一。唐典诚的事迹受到中央电视台、齐鲁晚报等诸多媒体的关注报道。 2010 年冬天, 2007 级国防生范国坤奋不顾身地跳入冰冷的湖水救起一名落水女青年。聊大国防生每年都积极义务献血,开展各种志愿服务、爱心公益活动。

郑忠伟,聊城大学 2012 级学生。 1 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和大伯把他抚育成人。 2010 年,母亲杨金秀患突发性脑出血瘫痪在床; 2011 年,大伯郑会长患脑梗塞失去自理能力。彼时读高中二年级的郑忠伟不得不辍学在家,一边照顾两位老人,一边坚持自学。 2012 年,他考入聊城大学。为照顾母亲,他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我校校在住宿紧张的情况下,为郑忠伟母子安排了单间宿舍,并给予其生活资助。“ 90 后小伙背母亲上学”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各界人士,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齐鲁晚报等诸多媒体关注报道,郑忠伟被省文明办、团省委评为“山东十大慈孝人物”。

三、积极建设道德教育阵地,营造浓郁的道德文化氛围

立德树人是聊城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多年来,聊城大学注重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层面的道德教育,不断建设道德教育阵地,扎实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取得了显明的效果。

“东湖之约”文化论坛是由聊城大学团委主办的“典型示范、榜样引领”性质的教育阵地。自 2005 年 10 月创办,已经成功举办 50 期。先后邀请了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白云、孔繁森纪念馆馆长满庆富、“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等先进模范做客论坛,与聊大学子进行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参加论坛的同学往往在思想上受到鼓舞,心灵上受到教益。 2007 年,“东湖之约”文化论坛被省委高校工委评为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栖凤林文化驿站 . 论坛”于 2005 年 11 月创办,是大学生思想交流、文化学习的重要阵地。目前已举办 48 期,先后组织了“优秀学子面对面”、“优秀作品展 ” “解析沈星、张丽莉现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等主题交流、文化活动, 10000 余名学子直接参与活动并从中受益,使得栖凤林??这一学校的一处树林不再仅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成为广大学子碰撞思维、历练心智、品德修养、学会奉献的人文场所。 2011 年,该阵地活动被省委高校工委评为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聊城大学同时注重建设学生社团组织,使其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在 40 余个校级社团里,活跃着一批热心公益、追求文明的学生社团,如爱心社、青年志愿团、文明礼仪协会、绿野协会、运河保护志愿者协会等。 敬老助老、关爱留守儿童、济困助学、环境保护、扎根社区、服务三农等丰富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奉献中体验社会,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引领风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

聊城大学还注重发挥校内宣传栏、报栏、校报、电视台等宣传阵地的优势与作用,对广大师生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011 年以来,学校宣传栏举办了“双百人物”“ 时代之魂” “师德标兵”等主题展览;东西校区报栏各张贴有 28 种报纸,刊有无数弘扬道德风尚、滋养育人的文章;《聊城大学报》长设“点到为止”这一激浊扬清性质的评论栏目;电视台长设“倾听”栏目,每期推出一个教师典型等。社区 以宣传栏和网站为阵地,积极开展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

近年来,聊城大学党委宣传部、校团委积极探索运用网络搭建引领、凝聚、服务青年学生的新平台。宣传部“红旗在线”网站常设“精神文明”栏目,校团委“新青年”网站常设辅导员博客群、青年大讲堂等栏目;学校建有“书香网”“文学网”等专题特色网页,注重用经典名著、优秀作品影响教育学生。学校在新浪、腾讯、人民网建立的官方微博、“新青年”手机报面向每一位学子开放。各个网络阵地坚持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道德、人文、文明精神,共同构建聊大师生学习、分享、成长的精神家园。 2012 年,聊城大学“网上精神家园建设”项目荣获全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四、发挥 地缘优势、借力英模人物做好道德文章,让“真学英模,力成榜样”成为风尚

先进人物的现实性、形象性、示范性等特点,与英雄模范人物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聊城大学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利用当地英模人物这些教育的“活教材”,积极请进来、走出去,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向先进典型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品质,培养社会责任感,积极贡献奉献。

聊城大学在孔繁森纪念馆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范筑先纪念馆、马本斋烈士陵园、聊城国际和平医院建立了革命英雄传统教育基地;在千古奇丐武训、干部楷模孔繁森、白云,著名学者季羡林、“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全国劳模张国忠、田洪勋等模范人物的家乡建立了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在“中华十大 敬老孝亲楷模 ”戴永胜的家乡建立了大学生亲情教育基地。以基地为依托,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聊城大学把开展向张自忠、孔繁森、白云、季羡林、徐本禹等家乡英模人物学习活动与大学生教育结合起来,用英雄模范的精神教育、感动、激励学生,起到塑造灵魂、引领人生的作用。学院新生入学教育基本都要参观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深入了解孔繁林同志事迹,学习孔繁森精神;一些学院新党员入党宣誓,时常选择到孔繁森纪念馆举行;每年西部志愿者出发,校团委都组织他们到纪念馆缅怀孔繁森,面对孔繁森同志塑像宣誓,立志情系百姓,在艰苦平凡的岗位上倾心贡献奉献。每年清明节,大学生自发为革命烈士纪念碑扫墓,缅怀英雄、激励自我。

学校多次邀请季羡林、白云、徐本禹、陈金良、张国忠、田洪勋等模范人物到校作报告,参加论坛,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敦聘季羡林为名誉校长,白云、徐本禹、陈金良、张国忠、田洪勋等为校外或兼职辅导员。学生党员成立了“白云党支部”、“本禹党支部”,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些师生组织成立了季羡林著作研读会,研读季老著作,学习其道德品格与学术文章。

学校把模范人物的名言制成文化标识牌悬挂于校园主干道路灯杆上;把模范人物的事迹资料图文化、诗文化、影像化,进读物、进讲堂、进网络,营造了浓郁的育人氛围。通过“真学英模,力成榜样”、 “学习与分享”、“爱国爱党爱校”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理想信念和文明修养的提升,促进了先进学生典型的不断涌现。

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精神激励我们前行。聊城大学高度重视并珍惜身边的精神力量,自觉学习、吸收和转化;同时聊大人还致力永葆“地偏不敢随懈怠,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情怀而不断团结一心、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奋发有为。

聊城大学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22.6K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