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质量观的时代内涵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07月10日13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10 11:10:00.0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永恒的主题,是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质量兴国的必然选择和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需要科学教育质量观作指导。要树立科学质量观,首先需要破除错误的质量认识,明确提高质量不等于提高标准;教育结果不等于教育质量;科学质量观需要国家视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部提出,“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核心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教育内涵发展道路。
教育质量的时代价值
随着教育的发展实现规模化,对于教育质量的关注成为时代的主题。国际上更是将获得优质教育视为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人权和福利,提供优质教育是国家的责任和根本利益。
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国家强,强在教育。教育强,强在质量。2010年,《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在《纲要》的文本中,“质量”一词出现51次。其中,“教育质量”出现23次,词频非常高;“提高质量”出现7次;“高质量”出现3次。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数次教育改革标志性文件中“质量”的词频相比,高出很多。我国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已经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质量兴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要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破解以往发展中“有速度无增长,有发展没质量”的难题,实现内涵式发展。教育作为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要实现“有质量”的发展。正如有学者指出,未来“质量运动的重点将从制造业转移到教育、医疗保健和政府管理,因为这些领域是一个庞大的服务业。”教育是一个巨大的贸易领域。我国教育服务输出很有限。年轻的学子们以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以被国际顶尖高等学府录取为追求目标。出国留学在我国家庭教育支出中占比越来越高。第二,同行业的国际竞争,根本是商品质量的竞争。商品质量的高低最终由开发和经营商品的人的素质决定。普遍提升人口素质,培养高素质行业精英,根本还是靠教育,靠有质量的教育。质量兴教是质量兴国的必然选择。
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德行”良好的学生,必定是能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是德才兼备之人,是既重私德,又讲公德,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未来能够自食其力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体系乃至全社会提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定是有质量”的教育。
教育质量的科学认知
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是系统提升教育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首先需要破除错误的认识。教育质量观(views of educational quality)是指,“对教育工作及学生质量的基本看法。”教育质量观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导向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优质教育不等于高标准教育
关于提高教育质量存在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认为,只有高标准才能有高质量。虽然此判断颇受欢迎,但细想却存在很大问题。质量的高低永远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标准之所以高,那是因为大多数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无法达到。这就意味着,高标准必然带来大规模的教育失败。多数人失败的教育怎么能够称之为“高质量”的教育呢?以高育高的质量认知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提高教育质量,根本在于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越来越有质量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有质量的教育”,即“可以有效地服务于教育目的,能够持久地适应和满足发展的需要、促进教育公平、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确保学习者有效学习的系统”。关于提高质量的另一个认识误区是,高质量需要高投入”。高投高产同样是一个误判。许多统计资料已经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在保证基本教育教学条件下,投入越精准,质量提升效率越高。
教育质量不等同于教育结果
传统的质量观倾向于以结果论质量。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质量观在我国颇有影响。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大辞典》将教育质量(quality of education)界定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纲要》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指出,“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因此,从学生发展状况来评价教育质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仅仅从学生的“学业达标情况”和“就业率”来评价教育质量,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就教育论教育的质量观是封闭和保守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实需要一种更加先进和开放的教育质量观,那就是系统质量观。
系统质量观的最大益处在于,让教育过程变得可视。这对于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率具有重大价值。重结果轻过程的教育已经不被世人接受。毕竟人不同于物质商品。商品只要结果符合规格,过程中受到怎样的对待都可接受。教育则不同,整个过程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力争促进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结果质量观相比,系统质量观更客观,更全面,更有利于全面有效地提升教育质量。
科学质量观要求有国家视野
科学教育质量观要求,不仅制定质量标准要合理,树立质量评价导向正确,还要求选择的教育质量提升路径具有可行性。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提升要处理好几种关系:一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有数量不一定有质量,没有数量一定没有质量。”二是结构与质量的关系,“合理的结构是教育质量的骨架”。三是公平与质量的关系,“教育公平是教育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四是师资与质量的关系,“优秀的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五是创新与质量的关系,“教育创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教育作为国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不能仅仅靠教育系统自身努力,更多的时候要关注教育外部的影响因素。例如,社会用人机制的改革和社会教育环境的营造以及国家教育投入政策的导向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质量提升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综合治理,又要精准提升。
(作者:郭元婕,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