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聊城大学十二载接力引导学子“向西飞”
文章来源: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06-24 15:32:00.0
放弃沿海城市一所中学的橄榄枝,跳上开往新疆的列车,10年前的马婷止不住地被家里人埋怨,“太傻了”。
这个聊城大学2005届毕业生的选择是“西部计划”。这个脾气倔强、昔日“连碗都不会洗”的城市姑娘打定主意,要去西部锻炼锻炼,“新疆那么大,我想成长,更想投入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人”。
只不过,这一“锻炼”,就是10年。如今的马婷已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团委少工委的一名公职人员,她的老公——也是昔日一同参加“西部计划”的夏明也入职石河子市地震局,小两口在5年前还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从更早的2003年开始,聊城大学参与“西部计划”。这项旨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服务奉献、就业创业,为缓解西部基层人才短缺、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已在聊城大学实施了12年。其间,无数的“马婷”“夏明”从东部的聊城奔赴西部,书写着自己的青春故事。
至今,已有7600多名聊城大学的毕业生志愿报名西部计划,667名优秀大学生被挑选参加“西部计划”,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这些年轻人的足迹遍布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宁夏、内蒙古等12个省(区、市)。
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80%申请延长志愿服务期限,还有214人选择留在西部、扎根西部。对这批年轻人来说,到西部去并非一时冲动,在学校长达4年有意识的引导下,这更是一个“激情+理性”的选择。
他们相信,“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在西部奋斗同样能奏响最美的青春之歌”。
到西部去,是“激情+理性”的选择
10年前,马婷的目的地是新疆沙湾县。在这个塔城地区的偏远县城,她的工作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听起来头衔足够“高大上”的工作落实到细节却是实打实的辛苦。曾经,她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天气里负责运送电教器材。那路可不平坦,翻山越岭时,小姑娘马婷也主动搭把手,和同事扛起这些器材,咬着牙,一点点往山上爬。
器材送到了,她的手掌也磨出了黄豆般大小的泡,碰一下,就是“钻心地疼”。
考验她的,还有思念。马婷和男友工作的乡镇相距120多公里,两人平时都忙于各自的工作,一个月见面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过来”。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也想家。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满头银发的父母起早贪黑工作的样子。每每这时,“孤独与愧疚感就会涌上心头”,眼泪哗哗地往下流,溅湿大半边的枕头。
可是,这份工作带给她的,更有“满满的成就感”。60多岁的库尔班大叔看到远程教育节目后,想种植大棚菜。马婷知道这事儿后,找来大棚种植技术光盘,还从网上下载有关技术资料,专程送了过去。她还和乡技术综合服务站联系,由服务站为库尔班大叔长期提供技术服务。
“多亏山东来的年轻人帮了大忙。”库尔班笑着说。当年,他种菜收益2.3万元。
这副笑容印在了马婷的脑海里。后来,她再一次拒绝了沿海地区的工作,选择了西部。只不过,这一次她的选择没有时间期限,她和夏明分别考取了当地的机关和事业单位,“要扎根在西部”。
马婷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在聊城大学校团委书记孙作顶看来,并不意外。事实上,由校团委主要负责的这项活动在选拔之初,就清晰地向所有学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到西部去,是“激情+理性”的选择。
孙作顶说,虽然这个选择免不了要吃苦,还需要默默奉献的精神,但同时也“呼唤着年轻人”,因为那里“有最广阔的平台”。
越来越多报名“西部计划”的毕业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中有人说:“相信通过努力,可以帮助西部发展。来这里,不是为了混履历,为的就是踏踏实实干事。”
就像放风筝,学生走得再远,也和母校紧紧相连。
个性腼腆的黑宏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不算什么大事儿”的故事被写进了书里,还发给了学弟学妹,几乎人手一本。
这个2012届毕业生因为《天山游记》的吸引,想要“去西部看看”,报名“西部计划”。来到新疆木垒后,凭借传媒专业出身的经验,她很快在当地电视台挑起了大梁。
当然,语言不通、适应程度不够……各类问题在最初也接踵而至,但坚持下来的她,也一路体验着木垒带给自己的改变:戈壁滩、暴风雪、抗洪一线,扛着机器、自诩“女汉子”的她两年下来,壮了也黑了。那时,她也发现,自己“离不开木垒了”。
这段故事被写进了《青春与奉献》。这本书是聊城大学文化建设丛书,出书的目的之一,正是希望用这些学长学姐鲜活的实例感染在校生,同时也让在西部奋斗的毕业生知道,母校对他们的牵挂和支持。
这并非一句空话。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校开展“西部计划”不是为了一个漂亮的数字或头衔。相反,学校希望真正帮助到每一个参与“西部计划”的毕业生。这份帮助和牵挂,同样没有时间界限。
西部计划志愿者QQ群、飞信群、微博圈的建立,就是要让母校和毕业生离得更近些。值得一提的是,聊城大学为每位志愿者建立《聊城大学西部计划志愿者跟踪服务信息卡》,密切学校与志愿者联系。同时,实行新老志愿者“1+1”结对帮带,由往届志愿者对新一届志愿者在生活、工作、服务技能等方面给予全面帮助,并加强在岗志愿者工作调研,及时了解志愿者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及时为志愿者解决实际困难,指导志愿者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12年来,几乎每年,都有聊城大学校领导亲赴西部看望志愿者。这一传统如今仍在继续。“这就像放风筝,学生走得再远,也和母校紧紧相依。”王强说。
十二载接力,造就西部计划的“聊大现象”
其实,“西部计划”在聊城大学最早推进时也曾面临学生们的不解。活动第一年,只去了8个学生,最终留下了两个。
转眼12年过去,聊城大学校团委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最终构建了“宣传发动、招募选拔、教育培训、跟踪调查、就业服务”5个环节紧紧相扣、全面涵盖、精细扎实的“西部计划”工作模式。这一模式得到广泛认可,还有人将之称为西部计划的“聊大现象”。
“可以说,我们已经把鼓励学生参与‘西部计划’有效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聊城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马春林说。据了解,聊城大学每年都会举办“西部计划宣传发动周”“西部发展成就展”等活动,开通“聊城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题网页”,并在校园内悬挂招募宣传条幅、张贴宣传海报,播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公益广告和招募宣传片,集中开展西部计划主题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
学校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营造浓厚的“西部计划文化”,点燃学生“西部建功立业的激情”。
毕业生报名的热情是有了,可谁来保证他们的志愿服务顺利进行,甚至能顺利融入当地呢?
这一点,聊城大学也有所考虑。选拔时,校团委就实行学校、学院两级选拔机制,严把思想政治、专业技能、心理、身体素质、综合素养等“五关”,确保志愿者质量。名单一确定,公文写作、公关礼仪、西部风土人情、医疗急救等系统的岗前项目培训轮番上阵,为的就是“提高志愿者服务技能”。
真正开始服务后,学校则加强与服务地政府、项目办、团组织联系,在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志愿者扎根西部就业,开展“西部计划”志愿者就业创业专项培训,广泛联系就业岗位,举办西部计划志愿者专场招聘会,同时积极扶持志愿者自主创业。
扎实的行动背后是聊城大学对“西部计划”12年的深度参与和投入,“这所学校在默默地为祖国和西部作一些有倡导性的工作。真正唱响‘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主旋律。”这是一位领导对聊大最中肯的评价。
- 相关新闻